近日,供应链管理学院“红色印记·匠心传承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1名师生赴宁波宁海县红色根脉研学基地开展专题实践。通过实地参观、座谈交流、红色宣讲、助农直播等形式,团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,探索校地联动的乡村振兴新模式,在实践中学思践悟,强化青年使命担当。
展厅研学:触摸红色典籍的百年印记
研学基地以党史为主线,通过集中陈列《共产党宣言》译本、《毛泽东选集》、党章等十大类400多件不同年代、多种版本的党史文本实物与红色文献资料,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思想传承与发展。“这些藏品凝聚着基地负责人陈苗根先生数十年的心血,每一本都是历史的见证。”团队成员翻阅泛黄的书页,从铅字墨香中感受信仰的力量。电商专业的郑鑫慈同学感慨:“原来教科书上的理论就诞生于这样的文献中,这种直观的学习比课堂更震撼。”
图为基地负责人向团队介绍红色典籍
深度座谈:共话红色研学与青年责任
座谈会上,师生与基地负责人围绕“新媒体赋能红色文化传播”展开座谈。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研学基地的社会教育功能,并鼓励青年学子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。“我们不仅要学历史,更要成为历史的传播者。”团队成员结合专业优势,提出打造“抖音云课堂”“红色微课”等创新构想,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注入青春智慧。
图为团队师生与基地负责人座谈
行走的思政课:让红色故事“声”入人心
团队成员创新思政教育形式,精心录制《真理的味道有点甜》微课视频,生动讲述陈望道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时误蘸墨汁吃粽子的经典故事;同时拍摄《与长征英雄对话》情景剧,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,让红色历史焕发新时代光彩。团队负责人付紫霖表示,我们要用青年喜欢的方式,让党史故事真正走进同学们心里。
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录制微课
实地调研:探访“共富工坊”的党建密码
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,团队深入走访基地所在——前岙村。作为拥有300余户900余人的传统渔村,前岙村以党建为统领,创新打造珍鲜海味渔业党建联建品牌,通过共富工坊平台,推动产业发展、乡村共富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。团队成员实地考察水产加工车间,调研前岙村实现“农村美、农民富、产业兴”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过程中“党建+产业”的生动实践。“党建联建让村里的组织更强了、产业更旺了、村民腰包更鼓了。”基地负责人总结道。
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共富工坊
助农直播: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“双赋能”
团队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,联合研学基地与共富工坊打造“红色直播间”。通过“云游红色基地”“典籍里的红色记忆”等环节,生动讲述《共产党宣言》《长征两万五千里》等典籍背后的故事;在“助农优选”专场,宁海青蟹、蛏子等特色农产品通过镜头走向全国。首场直播吸引超1000人次观看,点赞量突破3万,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农产品销售“双赢”。
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进行助农直播
“红色印记·匠心传承”团队的此次实践创新性地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、专业技能实践与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,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迎难而上的担当品格。未来,学校将持续推进“思政引领、专业赋能、实践育人”的培养模式,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、见世面、壮筋骨、长才干,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薪火相传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。
图为团队合照
通讯员 张周
新闻链接:
https://tidenews.com.cn/tmh_news.html?id=686f7966ef115e00018077a2&source=1
《潮新闻》:2025年7月10日